68岁的李阿姨是一位退休教师。自打退休后,她就迷上了中医养生。
艾灸、刮痧、泡脚......种种传统疗法,她都乐此不疲地尝试。一年前,她从一位老中医那里听说,用艾叶做枕头睡觉可以养心安神、改善睡眠。
李阿姨闻言大喜,当即就照方抓药,开始了艾叶枕养生之旅。
令李阿姨惊喜的是,短短一个月,她多年的失眠、健忘竟奇迹般好转了。从此,她对艾叶枕更加笃信不疑,风雨无阻地坚持了一年。
又到一年一度的体检时间。李阿姨兴致勃勃地来到社区医院,迫不及待地想跟大伙儿分享自己的养生"心得"。
体检过程十分顺利。当李阿姨捧着一摞化验单来到中医科时,主任医师王新正专注地翻阅着。
"李老师,您这血常规、心电图、肝肾功能,各项指标都很正常,身体素质明显比同龄人好很多啊!"
"那当然!我这一年可没少下功夫呢!"李阿姨得意地说,"我天天睡艾叶枕,养心安神,睡眠质量好了,身体自然棒棒哒!"
"艾叶枕?这倒是个少见的养生法。"王主任来了兴趣,"我猜想,艾叶的芳香物质可能通过嗅觉系统影响自律神经,从而起到镇静安神的作用。
再加上艾叶性温味苦,也有一定的理气血、助阳明的功效......看来,传统智慧果然有它独到之处啊。"
"我这一年的切身体会,跟您分析的一样!"李阿姨点头称是,"不过,我想问问,长期睡艾叶枕会不会有什么不良影响?"
"这就要辨证施治了。"王主任解释道,"虽然艾叶性平、祛湿化瘀,但熏蒸过久,也可能伤阴助火,加重某些阴虚症状。所以,体质偏热的人群,就不太适宜长期使用了。
除此之外,艾叶含有挥发性物质,某些过敏体质也要慎用。总之一句话,因人而异,对症下药,才能趋利避害,让养生真正'养'出'生'机。"
李阿姨如获珠玑,连连点头。"我这就回去跟老伴儿说说,让他也试试艾叶枕,改善改善老年痴呆。"
"我建议您还是谨慎些。"王主任提醒道,"像老年痴呆这种疾病,病因复杂,需要综合施治。
单靠艾叶枕,恐怕难以奏效。不妨去神经内科看看,听听专业意见,再结合中医调理,或许效果会更好些。"
随着健康意识的觉醒,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拾传统智慧,尝试艾灸、刮痧等中医疗法,以期达到养生防病的目的。
然而,在热情和功利的驱使下,一些看似"神奇"的养生法,背后却可能隐藏着风险和陷阱。
以艾叶枕为例。诚然,艾叶凭借其独特的药性,对于改善睡眠、调节情志有一定益处。
民间经验也证实,艾叶枕对于某些失眠多梦、心悸怔忡的症状,有一定的缓解作用。
但再好的养生法,也并非人人皆宜。正如王主任所言,艾叶性温,不适合热性体质;艾叶含挥发物,易致敏性体质不宜用。
长期大剂量使用,也可能助火伤阴、燥热伤津,加重某些内热症状。由此可见,任何脱离辨证施治的养生,都可能适得其反,违背"治未病"的初衷。
更值得警惕的是,一些商家和广告,借中医养生之名,行欺世盗名之实,把艾叶枕吹捧成包治百病的"灵丹妙药",甚至做出"治疗老年痴呆"的荒诞承诺。
在利益的驱使下,他们或隐瞒风险、或夸大疗效,罔顾大众健康,败坏中医声誉。久而久之,中医养生就成了骗人钱财的"摇钱树",成了投机者的"唐僧肉"。
"辨证论治,因人而异。养生固好,莫要盲从。"面对鱼龙混杂的养生热,王主任语重心长地说,"对于艾叶枕这样的民间偏方,我们要立足传统,兼听则明;
更要摒弃伪科学,避免走火入魔。一味盲从,不假思索,往往会让养生变成'伤生',让防病变成'找病'。
唯有用科学的态度对待传统,以理性的思维对待养生,让智慧在创新中发光,让创新在实践中落地,才能不负古人智慧,不误现代健康。"
写在最后
养生,不应被简单化、功利化,更不能被商业化、神秘化。
对待养生,我们既要心存敬畏,汲取传统精华;更要学会分辨,拂去封建迷雾。唯此,才能在良性互动中激活养生的活力,在科学实践中彰显传统的时代价值。